哈喽大家好!我是朱一明。生活中有一些现象,你乍一看不觉得有什么。但是仔细一想会发现非常神奇。
比如人类作为一种高等生物,哪怕是从像桌子或者楼梯这么高的地方跌落,都有可能会受伤,甚至骨个折啥的。但是像蚂蚁那么弱小的生物,从同样的高度摔下来居然能毫发无损。要知道从身材比例的角度来看,蚂蚁的体长也就几毫米,桌子高度是它的几百甚至上千倍。这对于蚂蚁来说是非常高的了。试想一下如果是人从身高几百上千倍的地方摔下来会怎样?肯定就粉身碎骨了。那究竟是什么东西赋予了蚂蚁这种摔不死的超能力呢?咱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。

其实蚂蚁的这种能力来自于一条物理定律,你可能都没怎么听说过,叫做“平方-立方定律”。这名字乍一听像数学定律,但最早是由伽利略提出的。大概意思就是说,当一个物体变大的时候,它体积的增长要比表面积或者横截面积的增长速度快。咱们上初中都学过几何,比如一个立方体边长是1m,它每一个面的面积就是1m的平方,等于1平方米,体积就是1立方米。但是如果它的边长增大一倍,变成2m,那它每个面的面积就会变成4平方米,体积就会变成8立方米。面积变为4倍,体积变为8倍,体积的增长比面积的增长要快很多。
那讲到这,感觉只是几何上的常识,跟物理有啥关系呢?其实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常识,它揭示了物质世界一条根本性的限制。首先想一个问题:为什么自然界中不存在巨人,或者像电影动漫里那种体型特别大的生物?因为它们的身体压根就承受不住。比如某种生物像刚刚我们说的,身材增大了一倍,那么它的体重就会变为8倍。

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前提,就是它的密度基本保持不变。这其实也是自然界的一条普遍规律,基本上大部分生物体的密度都在水的密度上下,每立方米1000公斤。这是生物在重力环境下平衡运动效率和能量消耗等因素的结果。但是生物体的承重能力是跟横截面积成正比的。再胖的人,他也是靠双脚着地去支撑自己的身体。身材等比例放大一倍,双脚着地的面积只会变为原来的4倍。8倍的体重,4倍的着地面积,所以单位面积的承重,也就是承受的压强,会变为原来的2倍。而这种承重能力是不能无限制增长的,起码构成生物体的细胞它有一个承重的极限。这就是为什么在地球上不会出现体型太大的生物,像鲸鱼、恐龙这种基本就是天花板了。同理,大型的建筑或者船舶要比小型的更难建造,光材料的承重就是个大问题。

那除了承重能力之外,还有一些力也是跟面积有关的,比如风力和空气阻力。为什么身材肥胖的人不容易被大风吹跑呢?虽然跟一个骨瘦如柴的人相比,他身体的受风面积更大一些,但是他体重也更重,而且是重得多,那他就可以站得更稳。还有空气阻力也是这样。当蚂蚁从高处摔下来的时候,它下落的速度不会一直增加。当空气阻力跟它的体重相平衡的时候,它就会停止加速,从而达到一个最大的速度,也就是所谓的终端速度。所以体型越小的生物,它下落的终端速度也越小。可以简单计算一下,蚂蚁的终端速度要比人体小10-20倍左右。它只要下落一段很小的距离,就可以达到这个速度了。也就是说同样是从桌子这么高的高度摔下来,蚂蚁有比人体小得多的落地速度,它自身还有比人体大得多的承重能力。这就是蚂蚁摔不死的秘密,蚂蚁全靠它才能活到现在。也正是因为平方立方定律,蚂蚁同时也是自然界的举重冠军。人类的举重极限大概是自身体重的三倍,而蚂蚁可以举50倍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大自然还是挺公平的。像人类这种体型比较大的生物,我们固然拥有更强的绝对力量,也有更大的脑容量,带来更高的智商。但在面对同样的自然挑战下,我们承受的压力也更大,单体的抗风险能力反而没那么强了。这也是像蚂蚁、蟑螂这种小型生物能在地球上存活如此长时间的原因之一。它们熬死了恐龙,熬死了很多已经灭绝了的生物。这不得不让我们产生一丝担心,你说人类会比蚂蚁存活的更久吗?
本文为科普中国·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
作者:晨光熹微工作室
审核: 孙保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
出品:中国科协科普部
监制: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、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