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口市商水县黄寨镇王潭村支部书记王潭、河南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,2023年获得了“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”荣誉称号。
一、秉持公正立场。他作为土生土长的王潭村村民,村内亲戚朋友数不胜数,有很多看着他长大的长辈和从小相识的朋友,但他明白亲情、友情不能作为影响调解的砝码,调解工作必须公平公正。有次,和他关系很近的长辈因为田间一陇土地的归属和邻居产生了矛盾,双方关系闹得很僵,在去调解时,这位长辈自认为是他的亲人,调解的天平一定会向自己倾斜,结果,王磊同志带领村两委班子和群众代表一起见证,按照村内留存的土地分配材料,拉着尺子对土地现场进行丈量,最终判定这块土地归另外一个人所有。
二、坚定廉洁立场。2022年,王潭村被益海粮油集团征收土地400余亩用于项目建设,其中一块土地被两户群众争抢,双方因为征地补偿款的归属吵的不可开交,由于当天没有完成调解,结果在当天深夜就有人带着丰厚的礼品偷偷想跑到王磊家说情,但最终连家门都没有进去。作为调解员,对矛盾判定胜败有着很大影响,会有个别群众为了争取对自己有利的判定而选择请客送礼走后门,这都更需调解员坚守初心,坚决抵制不良诱惑,干干净净,行得正坐得端。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,千里之堤毁于蚁穴,他明白调解员一旦不公正,以后工作将寸步难行,村里矛盾累积将会影响着整个村的整体发展,这种情况他不允许在自己这发生。
三、随时待命,及时调解。矛盾调解大多是一项紧急的工作,若不及时处置会导致矛盾的快速升级,导致难以想象的结果。在他担任调解员后,长期在村内值守防范矛盾的突然发生,他更向全村群众公开自己的手机号码,保证24小时开机,无论白天黑夜,还是工作休息,只要村里发生矛盾纠纷,甚至夫妻吵架、婆媳不和等难断的家务事,总是第一时间亲临现场,问清来龙去脉和矛盾分歧点,一是一,二是二,谁是谁非,用道德和法律公正评断,以最快的速度,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。
四、不怕麻烦,持续调解。对于多年的旧矛盾,就好像常年没有融化的坚冰,不是一次调解就能和解,他明白需要久久为功,多层次思考,多角度分析,理出蛛丝马迹,才能稳步推进。王潭自然村有一婆奶张某某与孙媳罗某某8年没有说过话,村干部、近门亲属和“黄寨大嫂”王梅多次上门劝解,仍未完全化解。他得知这一情况后,主动上门调解这桩难解的家庭纠纷,先后去张某某家中8趟,走访当事人双方亲属、邻居10多人,最后找出公公王某某、婆奶张某某与孙媳罗某某各人存在的问题,分人分不同场合谈心交流,既让对方谈缺点,也让对方讲优点,最终,公公王某某承认也向孙媳罗某某郑重道了歉,三方终于打开了心结,矛盾纠纷得到圆满化解。
五、勤于学习,做到业务精通。一向书本学。他将《人民调解法》和相关法律法规当作自己的每日书单,放到床边、车边,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去阅读学习,同时利用随身携带的记事本做好笔记,并主动用学到的知识,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,采取法理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解,让群众感受到依法调解、依规调解,赢得群众的理解和信任,也能够在调解过程中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,一举多得。二向案例学。他坚持以案释法,经常钻研调解成功的典型案例,并注重以经典案例解释处置原因,以前人经验提升自身能力,让群众心服口服信服。三向现实学。基层矛盾形式多、原因复杂,他认为要敢于面对现实,正确对待现实,只有在事上练、事上学,用法律、讲道理、动真情,才能从现实中寻找答案,真正做好调解工作。2023年4月,他在入户走访的过程中,发现王潭村4组村民王某某因建房留窗户问题与西侧邻居王某吵架,询问双方争吵原因,王某说“王某某建房时未与其商量,第一层和第二层西墙留四个大窗户影响家中隐私,让王海生把所留窗户封住,其不愿意封,还要打人。”他向村内老人请教,发现西墙留窗户,不符合王潭村的风俗习惯,经过实地查看也发现的确影响了王某家的正常生活,在他的调解下,王某某认识到自已的错误,并立即把窗户封住,双方争执圆满解决。